2008-Apr 22Tuesday

[转]船尾座π流星雨活动?

2008年4月22日21:19  观星手记 评论/Comment.

哇,自己转自己的帖子,有点无聊哈?不可这么说也。中国彗星与流星网的叶泉志和叶夜网的叶泉志还是有修饰名词上的不同,所以本贴算转贴。承蒙本博客人气这么高,也就权当做做科普吧。

  这几天被同学问到关于船尾座π流星雨的事情,所以上网查证了一下,的确有专家提到船尾座π流星雨这几天活动,不过可能被记者加工以后,大众理解有一些错误了,这里再澄清一下吧。

  首先船尾座π流星雨(缩写为PPU)是的确存在的,26P/G-S彗星(那名字太不好记了)也的确是在近一段时间回归。G-S彗星生成的尘埃团都相当年轻,因此人们对PPU的了解不是一般的少。根据IMO(国际流星组织)的信息,1977年和1982年该流星群确有ZHR~40的活动,且那两年均为彗星过近日点的时间,但这一峰值均相当短暂,而且来源至今也不了解。1982年以后除了次年(1983年)观测到ZHR~13的峰值以外,其他时间几乎处于偃旗息鼓的状态。

  今年地球距离彗星轨道距离极小出现在λ=33.5deg,即4月23日18时(北京时间),但这一“极小=极大”理论似乎早就被证明只有理论上的意义,因为彗星的尘埃团未必一定和彗星轨道重合。J. Vaubaillon倒是算出今年有3道尘埃带会距离地球足够近,使得流星活动具备理论上的可能(1937,42和47年的尘埃带),Vaubaillon给出的遭遇时间是23日6:50-7:20(北京时间),预计ZHR最大可到10。不过根据这一尘埃团的年龄估计,可能只有雷达观测能取到一些资料。总之,ZHR~40的活动基本可以定性为“极小概率事件”,除非“我们很幸运”(IMO语)。当然,作为科研来讲,即使没有结果的监测也是有价值的。

2008-Feb 3Sunday

祝贺新疆星明天文台发现陈-高彗星C/2008 C1!

2008年2月3日23:57  观星手记, 鸡毛蒜皮 评论/Comment.

  中国人发现的第9颗新彗星—— 祝贺陈韬、高兴和赵晋团队!遗憾的是根据初步计算,彗星最亮仅为11等而且观测条件十分不好。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中国天文界的大事!深表祝贺!

陈-高彗星,德国Irmtraut天文台J. J. Mueller摄于2.97日(UT)
陈-高彗星,德国Irmtraut天文台J. J. Mueller摄于2.97日(UT)

2008-Jan 12Saturday

Tuttle和McNaught的颜色

2008年1月12日11:09  观星手记, 鸡毛蒜皮 2条评论 || 2 Comments

  1月11日想在两颗彗星上捞点胜利者的滋味,结果全部吃了个闭门羹。
  当晚我发现天气很好,恰巧Q群上的人又在讨论Tuttle彗星,说它现在已经增亮到5.9等。前段时间七擒Holmes还是让我感到颇为得意,于是我拿出大双筒决定要把它收归麾下。
  在女生宿舍对面拿出望远镜有可能和在黑熊面前拿出肉饼是等价事件,不过经我多次实践证明这一可能性不成立的概率至少等于1个σ也就是84.13%。总之我便光明正大地把望远镜架好,然后打开电子星图来慢慢搜寻。
  可厌的是Tuttle彗星恰好处于秋季星空中星比较少的位置,加上大学城的光害并不很轻,因此我艰难地在星海中寻找定标,一边找一边想起某位天文学家的高见:We are actually spy on the stars(其实我们是在偷窥星星);用望远镜看女生宿舍和看星,本质上都是—— 偷窥,只不过一个是平视,一个必须仰视。胡思乱想了一阵,竟然找到了鲸鱼座ζ—— 距离Tuttle彗星最近的一颗亮星,顿时一阵兴奋,于是按图索骥,很快找到了Tuttle彗星的预报位置。
  按照预测,Tuttle彗星在TYC 5283-1309-1和TYC 5283-1016-1附近,其中后者是颗7.4等星,照例来说一个5.9等的目标应该很容易看到,但我看来看去就是看不见。哎,可怜的Tuttle老先生,奋斗一生,死去的时候仅有70美刀,还要被“埋在一个不知名的墓穴里”,现在连他的彗星也不愿意和他同名来让我瞻仰瞻仰。于是我用了深呼吸+侧视法,又隐约撇到彗星西面一点点的两颗8.3等星,但还是看不到。看来彗星太弥散了,加上一点光害就看不见。我正想再尝试一下,结果发现星星突然暗了下去,抬头一看,原来起云了。
  我悻悻然收拾装备,却发现T3项目的PI、那个意大利人用半通不通的英文发来一封邮件,原来是说澳大利亚的McNaught发现了一颗15.5等的新目标,从路径上来看很像是彗星,提醒注意。我一看,鹿林天气正佳,决定从这个目标上捞回一些自信。23点以后是我的观测时间,于是我指令望远镜拍了三张那个新目标的照片,之后把数据传输过来分析。
  一打开照片,我叫苦不迭:怎么恰巧那个彗星走到了一颗亮星的附近呢!这下可好,本来地平高度就很低,给那个亮星一折腾,几乎什么都看不出来了。我只好给国际天文联合会写信说FWHM slightly larger than background stars,想着到时候公布新发现的时候我这模棱两可的报文大约也能分一杯羹。给McNaught彗星一搞,我十二点半才晕头晕脑的爬上床,2310计划(23:10上床)又告失败。
  第二天一早起来,床还没有下,就用手机上网看新消息,果然McNaught彗星的发现已经正式公布了,编号C/2008 A1,而且年底还可以到9等。我一口气看到底,怎么纬度比我高的几个老美都看到了彗星特征了?至于我的报告自然是没用上。啊,完全是“彗星‘恰巧’和一颗大亮星来个亲密邂逅”的背运!我恼怒地把被子往旁边一丢,无精打采地跳下床来。

C/2008 A1 (McNaught)
C/2008 A1 (McNaught)

2007-Dec 18Tuesday

双子座流星雨观测札记

2007年12月18日16:46  观星手记 一条评论哦 || 1 Comment

  第5次观测双子座流星雨,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也随便写两句吧。
  13/14日本来打算做一个峰值前的观测,整晚的好天气,居然正要观测的时候起云了,于是找到了一个好理由去睡觉。
  14/15日摇摆了整整一天,要不要和星会去高明高村,最后周恒说给我蹭他的车去,还是决定去了。天气是难以置信地差—— 比大学城最好的时候还糟糕(god,可是开了两个多小时车到的),主要是太大雾了。晚上天气时好时坏,不过耐心等待总能收到回报—— 整晚数到93颗流星,上报的报表含71颗。今年的双子座流星雨亮流星不太多,而且对我们来说最亮的流星总是出现在云雾遮蔽的时候,欣赏程度上大打折扣。1点半以后天气一直不佳,不过能看到总得来说还是值得庆贺的。
  15/16日,尽管连续两天缺少睡眠,我还是坚持上楼顶做了40分钟的检测。城市的天空如果遇上大雾,看起来简直就和被人用红布蒙了脑袋差不多—— 只看到火星和天狼星在红彤彤的天空中可怜巴巴的亮着(当然,适应一下还是可以看到不少星),40分钟下来竟然能看到5颗,也实在是奇迹了。16/17日雾散了不少(从来如此:最重要的时刻总有些碍事的东西要出来凑热闹,过了那个时间它们才开溜),不过23点的时候起云了,总算避免我继续自我摧残。

2007-Oct 1Monday

客串一回专业天文学家

2007年10月1日17:33  Lulin Sky Survey, 一图胜千言, 观星手记 2条评论 || 2 Comments

  仔细研读了说明之后,我也客串了一回在天文台里控制望远镜使用的专业天文学家!哈哈。9月28日早晨3点多爬起来,接过鹿林方面的控制权,遥控望远镜进行观测。那天晚上一共观测了8个等待确认的近地小行星和1颗新彗星。
  顺便啰嗦一句:电信的速度实在不行,晚上到鹿林的带宽只有不足100kbps,搞到我要凌晨起来才能观测!不满……

我正遥控鹿林的望远镜进行近地小行星追踪工作
我正遥控鹿林的望远镜进行近地小行星追踪工作

2007-Aug 29Wednesday

失败的月食之夜

2007年8月29日16:17  一图胜千言, 观星手记 一条评论哦 || 1 Comment

8月28日月全食生光时分,全天只剩下月球所在的一小片天区还是乌云密布,甚至这块乌云上面已经是星光闪烁。尽管我甚至能清楚地看到月亮照在云上那银色的光芒,但直到复圆时刻,月亮都未能挣脱乌云的束缚。我未能继2001年1月以后再次成功观测到月全食。
8月28日月全食生光时分,全天只剩下月球所在的一小片天区还是乌云密布,甚至这块乌云上面已经是星光闪烁。尽管我甚至能清楚地看到月亮照在云上那银色的光芒,但直到复圆时刻,月亮都未能挣脱乌云的束缚。我未能继2001年1月以后再次成功观测到月全食。

PS: 贴出来真是有点晕菜。原图上乌云后面繁星点点,煞是美丽,这里差不多90%压缩以后基本上都没掉了,大家得点击进入才能欣赏原图罗!(嘻,卖广告……)

2007-Aug 28Tuesday

日月食观测成败录

2007年8月28日23:59  观星手记, 鸡毛蒜皮 一条评论哦 || 1 Comment

  序:叶某人的日月食观测史,就像是一部从好运到背运的退化史,且待分解:

  • 1997年3月9日 日偏食
      第一次观测日食,晴空万里,完全成功。
  • 1997年9月17日 月全食
      第一次观测月食,恰好是中秋节,也是晴空万里,完全成功。
  • 1998年8月22日 日偏食
      晴间少云,也是很成功。
  • 1999年1月31日 月半影食
      食分很大的月半影食,接近偏食,晴间少云,第一次拍到月食照片。
  • 1999年7月28日 月偏食
      海上观测带食月出,天气晴朗,观测成功。
  • 2000年7月16日 月全食
      天气晴朗,观测成功。
  • 2001年1月10日 月全食
      天气晴朗,观测成功。

转折点从此开始……

  • 2001年7月5日 月偏食
      开始晴朗,食甚以后转阴。好歹还是观测了大半。
  • 2002年6月11日 日偏食
      阴天有降雨,但还是坚持出去观测,好歹观测到几十分钟,之后又转阴下雨。
  • 2004年5月5日 月全食
      整晚天晴,但是…… 初亏的时候开始阴天,食甚的时候开始下雨,复圆之后天气恢复晴朗,堪称最背运的一次月食观测。
  • 2005年10月17日 月偏食
      多云间阴,勉强观测了一分钟不到,但复圆以后天气转晴。
  • 2006年9月8日 月偏食
      全晚阴天,没看到。
  • 2007年3月4日 月全食
      下雨。
  • 2007年3月19日 日偏食
      运气还算比较好,夜间下雨,日食开始以后渐转多云,看到了大半。
  • 2007年8月28日 月全食
      少云,云恰好在月亮那一带,观测场地成为珠三角唯一一处全程看不到月食的地方。月食结束以后一小时,月亮出现。

  今天大好天气,搭了一个钟头地铁跑到大学城,结果全广州都看到了月食,家附近还全程可见,就我半秒钟都看不到,大为郁闷,感慨乎:以前一到日月食,坏天气也变好;现在一到日月食,好天气也变坏!于是整理了一份表,发现其实还是看到日月食居多,只不过最近连续几次月食都看不到,产生了某些心理效应…… 郁闷之情遂解。
  顺便列出下几次广州可见的日月食时间,以供参考:
2008年8月1日 日偏食 食分83% [带食日落]
2008年8月17日 月偏食 食分81% [带食月落][下半夜]
2009年1月26日 日偏食 食分35% [带食日落]
2009年2月9日 月半影食 食分92% [上半夜]
2009年7月22日 日偏食 食分78%
2010年1月1日 月偏食 食分8% [下半夜]
2010年1月15日 日偏食 食分70%
2010年6月26日 月偏食 食分54% [带食月出][上半夜]
2010年12月21日 月全食 食分126% [带食月出][上半夜]
2011年6月16日 月全食 食分171% [带食月落][下半夜]
2011年12月10日 月全食 食分111% [上半夜]
2012年5月21日 日环食 食分96%
2012年6月4日 月偏食 食分38% [带食月出][上半夜]
2012年11月28日 月半影食 食分94% [上半夜]

2007-Jul 14Saturday

2007 NL1: All luck but luck

2007年7月14日22:56  English island, 观星手记 一条评论哦 || 1 Comment

2007 NL1 at discovery.
2007 NL1 at discovery.
 

I rarely write blog in English but today due to some reasons I’ll do it, the reason is quite unusual: an asteroid, but the asteroid is quite unusual too, it’s a Near-Earth Asteroid. That boy, 2007 NL1, became the first NEA I have got.

Long long stories of discovery could be reduced to a sentence: I scan, I spot, I found. I won’t repeat this routine but will just mention two interesting spots during the discovery.

Spot 1: To be or not to be…

It seems pretty fine for me that all big surveys are off from work this dark run, but I just didn’t get lucky. Our survey detected five NEOs in three nights — a new record ever, but all of them are known — include those very promising R~20’s! Lord. So when I saw another detection on afternoon of July 12, all I thought was: “another known one, dot.”

But usual checks went on.

“So that boy is a new one?” Out of the expectation and within the expectation, I asked myself. Well, possibly something simply went wrong. I had been chased those “NEOs” three or four times, stayed up for several nights, and later they turned out to be a-little-unusual main-belts. But a thing moving at 1.5 degree per day can’t be anything. I checked again.

Indeed something went wrong, I had examed a wrong one. *That* boy called YQ00uR, not YQ00uS. I have to check for knowns again. But still no known ones turn out.

My heart was beating fast. The “one” finally comes.

Spot 2: Big surveys, where are you?

I never thought I’ll miss the big surveys, I always regard them as big rivals, but on July 13 I found myself missing them!

YQ00uR was running quickly in the sky and the uncertainty area kept growing. July 12/13 nights were cloudy and I could do nothing but writing “help needed” mails. All surveys were off for holiday due to monsoon season on southwest United States except Siding Spring Survey in Australia, so it seems Siding Spring is my only option. Dr.McNaught replied my mail very quickly, and the answer was simple: cloudy. Then I look for other helps: Peter Birtwhistle at United Kingdom, Reiner Stoss at Spain, Jean-Claude Pelle at Tahiti Island, and they were all not okay with the rock.

Well, real problems occured. Seems I have to do anything to secure the rock on July 13/14 by myself. I spent a whole afternoon for observing design, then went to bed on around 7 p.m. On the morning of July 14 I have to cover dozens of arc degrees to catch the boy.

I dreamt I was searching for a little rabbit in a big big forest.

On 1 a.m. I got up. Jean-Claude told me the sky became clear at Tahiti and he was hunting. “I’d better secure the boy myself.” I thought, then I began. There were 16 fields, coded Field 1 to Field 16. It would take 2 hours to fix, and they covered all the uncertainty area. “It won’t lost…” I encouraged myself, “I still have one extra hour if all these 16 attempts are failed.” Then I download image sets of Field 1, they were just finished.

Guess what happened? A faint, fast moving dot at the center of the images! I combined it with the observations on July 11 — very fit! It’s a nice Apollo.

I can’t believe my eyes. The boy was done in such an easy way! I could just said I have been lucky.

I got up at 10 a.m. and the sun was high in the sky, the rock — 2007 NL1, has been published in Minor Planet Electronic Circular. I also learned Jean-Claude had spot the asteroid too, a few hours earlier than me, but he reported it later than I did.

And so the big surveys are big rivals again ;-)

2007-Jul 1Sunday

Astronomy Tale: “Ah Nuts!”

2007年7月1日10:27  English island, 观星手记 评论/Comment.

On one starry night at Kitt Peak, the Advanced Observing Program was well underway. After setting the camera up to begin imaging our first object, I instructed the telescope to slew towards its final destination. After a few moments I heard sounds which elicit dread in the hearts of telescope operators everywhere. The strange noises began with a soft “bink clink clink clink” and ended with mysterious “somethings” falling to the floor with a definitive “plit plot!” Not wanting to look concerned in front of the paying customer; I silently held my breath and illuminated the floor with a flashlight. I fully expected to see small sprockets and gears glistening beneath my feet- but no hardware was there! I did find something though. Scattered on the floor were small acorns and I had no idea from whence they came! In disbelief I randomly moved the telescope in Right Ascension and, sure enough, more acorns fell to the floor. Inside the hollow of the east fork arm I found a collection of a dozen acorns. Moments later, after cleaning out the stash, a small mouse skittered up the pier and came to stop between my feet. For one brief moment we stared at each other and telepathically the mouse seemed to say with a sneer “Thanks a lot buddy!” Then the bold creature ran out of the observatory, never to be seen again.

– Adam Block, http://mstecker.com/pages/appblock.htm.

2007-May 20Sunday

还差一点运气

2007年5月20日18:53  泉志咨文, 观星手记 评论/Comment.

发现时的YQ00T4(图中短线)
发现时的YQ00T4(图中短线)

  在挑战杯省赛的两天之中,我对观众和评委重复最多的话之一就是“这是我们前两天刚发现的一颗几乎成为近地小行星的天体”。当然,这就是指我们前两天刚发现的2007 JD22,差0.04天文单位就可以实现鹿林巡天的“历史性突破”了。真没想到,才过了三天,擦肩而过的遗憾还没有消除,老天又来“诱惑”我了—— 这次是一颗快速移动天体(FMO)。
  5月16日下午,在答辩中完胜评委之后,我怀着新的兴趣处理5月15日的观测数据。开始了还没一阵,星空中一条那明显的短线让我大吃一惊:这么快又来了一个!?可是这再明显不过了,那是一颗在星空中飞速运动的石头,速度高达每天5-7度,距离地球显然在5个地月距离以内了。然而,我们鹿林巡天的视场实在太小,运气也实在还有所欠缺:相隔约20分钟的3张图只抓到了一个位置;其实如果晚3-5分钟“光顾”这里,我们就可能抓到两个位置,后续追踪抓上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了。
  我第一时间把它上报到国际小行星中心,同时写信给卡塔琳娜巡天的前任负责人、现国际小行星中心的第一把手Tim Spahr,请他“照顾”一下这个目标。
  5月17日一早起来,我看到这个目标—— YQ00T4,的确已经上了近地天体确认页,可扎眼的“1 nighter”(一晚观测)也带给我不祥的预感。这样的东西若一天内还抓不到,那希望基本就很小了。我的希望就是全球覆盖能力最强的卡塔琳娜巡天能够帮我一个忙。这个希望,相当程度上,要靠Tim。
  可直到5月17日傍晚,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预测图上显示这个小东西已经几乎飞入月球轨道以内了。Tim到5月18日才回信:“不好意思…… 我在度假中,请直接给卡塔琳娜巡天写信。”于是我很清楚了:这下真的要非同寻常的奇迹才有可能再次逮住它。
  怀着一线希望,我分别联系了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米兰博士,以及我国刚刚投入使用的盱眙天文台的赵海斌研究员。赵老师(比较起来算师兄?他现在好像是在读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挺客气,不过听到100多度的误差范围还是给大大的吓了一跳。他答应18日晚帮忙搜寻一下。麦克米兰的答复又快又客气:很抱歉,误差范围太大了,我无能为力。
  奇迹最后还是没出现…… 5月19日早晨,这颗目标依然是个1 nighter,盱眙方面的答复是:“高度太低,没能抓住。”我不得不认输。
  5月19日晚,国际小行星中心的Gareth Williams将它从近地天体确认页上撤下。

下一页 Next Page »
 

叶夜网 © 1999-2007年 版权所有
Yeiht Wordpress © 1999-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叶儿山WordPressLaziest Gallery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Y234.CN, WordPress and Laziest Gallery
可以订阅评论本站内容,亦可进行XHTML检查链接样式表检查
Entries and comments RSS feeds available. W3 XHTML Check and W3 CSS Check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