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May 15Thursday

地动山摇

2008年5月15日11:10  书虫之语, 学而时习 4条评论 || 4 Comments

  承蒙信息时代传递之速,尽管我并没有感觉到地震,但是在四川大地震主震发生之后不到半小时,我就知道了这一可怕的事件。昨天尽自己微薄之力,捐款400大洋,总算觉得有所作为,心安定了一些。媒体传来传去的事实,比如毁坏情况,天国人数,以及可歌可泣的事件等,死难者的惨状令人悲哀,幸存者的坚毅令人感动,但这留给媒体和社会讨论,我想也无必要反复叙述。本人天文可能知一点,地理的话大体是不知的,在这里由于科学好奇心发作,尽力避开大家耳熟能详的事实,也斗胆谈一下吧。
  地震的定义很简单:由地震波所造成岩石圈的震动。地震波可由自然现象和人为原因造成,因此想体验地震很容易:去工地或者铁路旁边,你就能感受得到。我倒是感受过一次真的地震,那是2004年日本新泻大地震之后几天,在东京迪士尼乐园的高架火车站上感受到的一场里氏6.0级的余震(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USGS测定结果)。幸好只是猛震了一次,而且那座高架车站很坚固,不然今天我恐怕就没法给大家在这里吹牛皮啦。

2008年5月14日上午10:36,在大学城拍到疑似地震云。注:地震云的出现不代表地震会在该处发生
2008年5月14日上午10:36,在大学城拍到疑似地震云。注:地震云的出现不代表地震会在该处发生

  我主要想说说的是关于地震的预测,虽然我也完全是外行,只是刚刚去学习了一些相关文献。因为这几天看到很多人对地震学家发起猛烈的攻击,更有不少人和社会各界开恶意玩笑,宣称“此地、某时”会有强烈余震。2006年底的台湾海峡地震之后,便有人宣称“凌晨2时30分大学城将有地震,请大家起来避险”,结果有许多人被骗得半夜三更爬起来胆战心惊。
  从各种资料来看,地震预测的难度非常高,以至于“地震学家一般不接受地震预测”。与气象预测非常不同,地底的状态人类所知甚少。就拿台风来说,台风初期的热带扰动远在陆地几千公里以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卫星图像来准确测定其位置,并估计其中心的湍流情况;但目前人类最深的钻井还不到25公里(壳牌公司,2004年),我国最深的钻井仅为5公里(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268227.html),而本次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就有19公里(系主震震源,根据USGS更新后的测定结果)。所以,即使是提地震预测,也仅仅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地震预测,比如有科学家预测2003-2032年间旧金山湾区发生高危地震的概率为62%。
  在国际范围内认可的、准确的地震预测记录,历史上似乎只有两次,均在中国,一次是1975年2月的海城7.3级地震(Richard G., “Earthquake prediction: Haicheng, China - 1975″, Earth Science),当时政府疏散了约百万人,从而使伤亡人数降到未疏散估计值的1/5;另一次是1999年11月的海城5.4级地震。对于本次四川大地震,似也有个人成功预报者(例如http://www.meteoquake.org/cin.html,提到一位中国科学家在一个月前并预测了地震,误差为8天;另有网络上流传的提前预测),但由于无法查证更多的文献资料,故暂时不算在内。亦有以前国外科学家的多篇文献进行某些地震预测,但大多失败。另有一位华裔科学家利用地震云来进行地震预测(http://quake.exit.com),准确性似乎颇高,但由于地震云的认定暂时还不具有科学意义上的普适性,科学界并不接受利用地震云来进行地震预测的方法。

中大学子踊跃提供助灾物资,一个下午便收集到如此多袋。回宿舍的路上还看到十来个宿舍倾巢而出,提着大包小包向募捐地点走去
中大学子踊跃提供助灾物资,一个下午便收集到如此多袋。回宿舍的路上还看到十来个宿舍倾巢而出,提着大包小包向募捐地点走去

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楼下的休息室已经放了不少助灾物资
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楼下的休息室已经放了不少助灾物资

  有很多人指出四川大地震前出现气象以及生物学上的诸多异常,然而,科学上的、准确的说法是“尚无法证明动物能预知地震”。假使动物能感觉地震前的纵波,那么地震仪对此更敏感。通过包括气象和生物学上的异常现象来预测地震,“技术上的可靠性无法确立,也无法反演”,我们应当了解,地震预测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实践上和科学上的可靠性”。因此,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资料的严重不足以及技术方面的极其匮乏,使得地震预测的难度非常大。尤其提醒各位,不要把气象预测的难易度和地震预测的难易度混为一谈。
  最后想谈的一个问题是,大地震会在一个地方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吗?因为看来有许多朋友在这次大地震发生以后,夜晚睡眠质量大降,担心很快会有另一次大地震发生。本人查证了USGS统计的自1973年以来的538次里氏7.0级以上的地震,结论是:这种可能性很低。一次大震之后虽然余震不断,但威力相当的大余震似乎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概率很小。四川大地震以后最强的余震仅为6.0级,发生在主震之后15分钟。
  好吧,就先谈这么多,本人才学疏浅,不正之处,还请各位指正。地震无情人有情,各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顺为受难者祈祷。

参考文献(按引用顺序):
“世界上最深的地址钻井有多深,在哪里”,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268227.html
EARTHQUAKE CLOUDS AND SHORT TERM PREDICTION ,http://quake.exit.com/
Latest Earthquakes M5.0+ in the World - Past 7 days,http://earthquake.usgs.gov/eqcenter/recenteqsww/Quakes/quakes_big.php
Richard G., “Earthquake prediction: Haicheng, China - 1975″, Earth Science
Message from Prof. Song Qi, http://www.meteoquake.org/cin.html
USGS/NEIC (PED) Earthquakes 1973 - Present, USGS/NEIC
Earthquake predic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Earthquake_prediction
Earthquake cloud, http://en.wikipedia.org/wiki/Earthquake_cloud
Abercrombie R., Seismology: The start of something big?, Nature V. 438 N. 7065, pp. 171-172

2008-May 13Tuesday

从Intel升级AMD的系统保持之道

2008年5月13日16:46  书虫之语, 鸡毛蒜皮 评论/Comment.

  5月10日是个重要的日子!本人斥资采购的电脑新配件在这一天运抵家中,成为本人17年来的第5代电脑。第四代的配件最长已经有近8年的历史,它们在这一天大部分就正式退役了。
第四代主器件:华硕P4P800主板(5年),英特尔奔腾IV 2.0GHz CPU(5年),丽台GeForce 2 Pro显卡(8年)
第五代主器件:微星K9N Neo V3主板,AMD速龙双核2.4GHz CPU,七彩虹GeForce 8500GT显卡
  忙碌了一个下午耐心地把新配件装好(不是我手生,而是机箱太脏了需要洗刷刷),结果一开机就蓝屏,上网一搜:一般升级主板都要重装系统,更何况是从Intel到AMD的“大跳跃”了!
  怎么办?本机上一次重装系统还是2004年8月的事情了。由于安装了近百个程序,为打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网络而设置的诸多设定和环境变量,重装系统基本是等于一场灾难。所以对于我的电脑来说,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天天进行安全检查,确保不会给病毒木马钻空子。于是便发挥每次遇到困难时的精神:不耻下问,四处搜索答案。经过三天的努力,总算在没有重装的前提下将硬件升级完毕,并进行了大半天的测试,未发现大问题。所以在这里简单记一下步骤,共后来人参考。

  1. 首先是备份系统文件,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在无路可走的话也可以退回原地;
  2. 进入设备管理器,将IDE控制器切换成“标准”,再把“计算机”选项卡下的ACPC更新成Standard PC;
  3. 关机,把新硬件换上去,注意除了显卡以外的PCI卡先别急着插,等到没问题以后再慢慢装也不迟;
  4. 如果你是Intel升AMD的话,80%的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安全模式可以入,但正常模式一进去就蓝屏,显示0×07错误,这是因为载入了Intel的驱动引起的。先在安全模式下安装好新的硬件驱动,然后把\system32\drives\intelppm.sys删除或改名再重启,就可以进入正常模式了;
  5. 把第二步中的Standard PC改回ACPC。

  祝各位升级愉快!

参考资料:
http://digi.it.sohu.com/20060104/n241270288_1.shtml
http://hi.baidu.com/zhuo/blog/item/02f8b31c6897048887d6b6a3.html

2008-May 2Friday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记

2008年5月2日23:37  书虫之语 4条评论 || 4 Comments

  五一节干的第一件事情是看了一本书,名叫《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不过在开始读后记正儿八经的部分之前,还是请各位准许我发泄牢骚吧;实际上,我觉得读书笔记是某种令人略微感到有点恼厌但又应该写的怪东西。说它“有点”恼厌不是因为它本身值得“有点”恼厌,而是从小学到中学的12年我已经受够了这种很多情况下是“无病呻吟”的怪东西。有些书我认为是没啥“感觉”可写,但又偏偏被要求写得什么“深刻”啦、“有感染力”啦,等等。前段时间突发奇想去把以前高中、初中和小学留下来的作文翻阅了一下,感觉好像喝某个作工极恶劣的饮料调配师的产品:本来应该有某些令人神经中枢兴奋的感觉,但却是极淡的、又不可故作其无的变质老盐水的味道。对不起,以前的我—— 虽然我知道他对此也甚为无奈—— 我不应该作如此评论,不过我认为某些流水线式生产出来的故作其辞的东西,恐怕只是另一种消耗纸张的污染型工业罢了。
  如此填塞读后记的开头,是为了晦涩的表达某种意思:为了驱逐掉那12年在你我写作风格上磨成的讨厌棱角,我们也许应该尝试各种各样的写法,尽管它们当中的许多可能是不成模样的毛坯,不过最终总会有一件合适而又具有个人特色的模板。所以…… 我尽可能摒弃掉老式的“本书的作者是xx,本书讲的是xx,xx,xx,xx…… 啊,本书阐述了什么什么道理,给了我什么什么深刻启示”之类的写法。读后记不应当是某种情节梗概式的东西,而是一本书经过个人头脑的反应之后生成的一种全新的东西。要看情节,各位大可自去研究;我想去看别人写的“读后记”,重要的不是看“他读的书”,而是看“读书的他”。
  和本文所尝试的格调一样,《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作者罗尔德·达尔的人生也颇为奇特:挪威裔英国人,早年是壳牌石油公司的海外职员,二战期间是皇家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他既为成人写作也为儿童写作,还写过007的电影剧本。不过这一奇特的人生在本书中倒没有直接体现出来。论什么大道理,我想本书讲述的道理也是很简单的,也无非是待人要有礼貌、好人会有好报等等,我觉得最直接的看点并不在“深刻内涵”方面。罗尔德用想象力营造了一座神奇的巧克力工厂,虽然情节不少地方很夸张甚至有些荒诞,但显得很有趣;罗尔德描写的各种神奇的食物—— 比如魔法口香糖,吃起来就好象在吃正餐一样能品尝到各种菜色的味道;巧克力瀑布和巧克力湖;可以从电视里拿出来吃的巧克力糖;等等,可算是本书最大的看点。
  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的特色大约有三种,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都得到了体现:第一是并不只有小孩子才能看,大孩子看起来也觉得饶有趣味;第二是描写的东西虽然很奇特,但究竟还是符合其现实性的;第三,尽管讲的道理都很简单,但却有着精致的包装,看起来没有说教的痕迹,小孩子能看得懂,大孩子也不觉得无聊,比如本书中不讲礼貌、自我中心的“坏孩子”奥古斯塔斯、维鲁卡等人都被安排了滑稽的“教训”恭候,而作为“乖孩子”的主人公查理便得到了糖果业大亨、巧克力工厂主人旺卡先生的青睐,改变了命运。通篇来看,故事结构很简单(我想,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方便儿童阅读和理解),但其中令人叫绝的想象和对神奇景物的细致描写,即使作为一本青少年或者成年读物,也显得独具特色。
  这本书很短,我用了半个多小时就看完了。假如正在瞄本文的你好吃巧克力的话,这本书大概更值得去读一下了吧?

叶子按:这本于1964年出版的书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同名的电影和游戏分别于1971年和2000年制作并发售。其中电影基本按原著改编而成(游戏的话我没查过),关于电影的介绍可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294889.htm ,情节梗概大致与原著相同;不过我对名著改电影的做法并不欣赏—— 建议大家看书,让想象不被银幕所定格。

2007-Dec 25Tuesday

[转] 1914年圣诞休战

2007年12月25日23:58  书虫之语 评论/Comment.

英、法、德三国合拍的影片《圣诞快乐》,纪念这次人类史上伟大的停火。
英、法、德三国合拍的影片《圣诞快乐》,纪念这次人类史上伟大的停火。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之一。然而在1914年的圣诞节,敌对的英德双方间竟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双方士兵自发地爬出战壕,私下宣告休战,并携手在欢乐中度过圣诞。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为速战速决,执行“施里芬计划”,把主要进攻方向选择在西线。经过4个多月的激战,德军的进攻计划终告失败。12月的整个西线战场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双方从而开始了长达3年的艰苦对峙。

  英德双方在对峙中挖掘大量堑壕,构成了巨大的堑壕网络。而在1914年冬天来临之际,雨雪灌入堑壕,淹没了堑壕的掩蔽部,形成深深的淤泥。官兵们身上的淤泥冻结,冰冷异常,难以行动。因而双方士气低落,厌战情绪不断蔓延。相似的环境也渐使英德两国官兵彼此产生同情之心,自己活也让别人活,他们有意识地达成了一些默契:每天早餐时间,双方士兵都竖起一块木板,停止枪战,各自开始打水和取给养;双方官兵还相互喊话,大声争论问题,打探对方国家的名胜和商业街;交换香烟和其它物品;甚至各自聚集在堑壕前沿,举行即兴音乐会,唱爱国或伤感的歌曲。

  1914年12月7日,英国大主教提出建议,为前线作战官兵提供临时间隙以庆祝圣诞节。这个建议很快得到德国方面的积极响应。德军把用蜡烛精心装饰的圣诞树放在堑壕的矮墙上。英军起初满心狐疑,密切监视德军动向。随后德军有人向英军吆喝“圣诞快乐”,英军也受到欢乐情绪的感染,回应德军的邀请并一起唱起圣诞颂歌。歌曲结束之后,所有人都鼓起掌来。

  其后,双方还主动派出代表在彼此阵地之间进行和平谈判。士兵们纷纷爬出堑壕,互相握手交谈,祝贺圣诞快乐,还交换香烟和纪念品,观看亲人和朋友的照片。休战期间,英德双方还共同为阵亡者举行安葬仪式。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休战期间,英德双方官兵甚至在阵地上进行多场足球赛,直到足球被战壕的铁丝网扎破而泄气为止。

  圣诞休战是非官方、无组织的,因而不同地方的休战时间也不相同。短的不到一天,长的一直延续到1915年元旦。然而,战争毕竟是战争,并不因为前线官兵的友好而结束,还要无情地继续下去。1917年,英德双方的对峙局面开始动摇,到1918年被彻底打破,德国最终战败。而圣诞休战在最血腥的厮杀中表现出人类不会完全泯灭的良心,以及对和平和幸福的永恒追求,则将在人类历史中名留千古。

我很少转载文章,但这个简单的历史事实感动了我。战争可耻,和平万岁,让更多的人在一起和谐欢唱。我想,1914年的圣诞停火一定实现了圣诞节的初衷。

2007-Aug 26Sunday

评加贺谷的《银河铁道之夜》

2007年8月26日14:47  书虫之语 评论/Comment.

《银河铁道之夜》
《银河铁道之夜》

  把银河想象成一条铁道,各个星座像一个个车站,带着各自的传说,成为路上的一道道风景,这就是日本著名天文画家加贺谷的新作《银河铁道之夜》。这个故事想象可真新奇,构思也很独特,名字更是引人入胜,因此它对我有一种模糊的吸引力。这次到北京天文馆,朱馆长给我弄了张免费票,使我有机会来欣赏这部作品。
  作品开始,就以日落时分河畔铁路为背景,特别拍摄了一只飞翔的天鹅,并将其过渡成天鹅座在茫茫天宇中展翅翱翔的景象,让人很快便置身于美丽的星空之下,这个设计我非常欣赏。我很久没有看到那么壮丽的银河了,而加贺谷对星空的制作尤为令人称道,可以漂亮到令人感动的地步。用一句比较老土但毫不夸张的话来说,“和真的一样。”

《银河铁道之夜》开始,就以日落时分河畔铁路为背景,特别拍摄了一只飞翔的天鹅,并将其过渡成天鹅座在茫茫天宇中展翅翱翔的景象,让人很快便置身于美丽的星空之下。
《银河铁道之夜》开始,就以日落时分河畔铁路为背景,特别拍摄了一只飞翔的天鹅,并将其过渡成天鹅座在茫茫天宇中展翅翱翔的景象,让人很快便置身于美丽的星空之下。

  作品另外一个让我非常喜欢的妙处是将壮丽星空与科普知识结合。实际上我觉得,作者本身就以一个单纯热爱星空的孩子的视角来诠释星空,利用日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 铁道,来在陌生的银河中旅行,这个设计实在很有意思。在一个个故事之后,作者介绍了组成故事的星座,这很能引起大家的兴趣。作为一个喜欢音乐的人来看,我觉得作品的音乐也写得很抒情动听。

银河铁道在天河旁延伸。
银河铁道在天河旁延伸。

  一般评论总是好坏话一起说。我个人总体上挺喜欢《银河铁道之夜》,不过里面还是有不少小地方让我看起来挺难受的,所以一些不那么正向的话恐怕还是不得不说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总体故事的设计让人觉得有些虎头蛇尾。开始的确挺不错的,给人也有不小的震撼,但到后来就有些不知所云了了,结尾恐怕尤其糟糕—— 作者想竭力表达“追求幸福”的主旨,但却基础不牢,说得不好听是有点儿“矫揉造作”,因此看到后面感觉是比较难受。整个故事中本来有几个地方已经很适合结束,但加贺谷又“添油加醋”,倒有点像祥林嫂了。
  故事的设计不但有些虎头蛇尾,而且整个下来情节类型比较单一,开始看着很感动很新鲜,但到后面感觉基本也就那么回事了。作品的主题音乐写得是很抒情动听,但整部作品中缺乏一些比较欢快、活泼的情节,来来去去都是缓慢的抒情音乐,全长又大约为半小时,因此越看到后面感觉越闷。我想银河上应该不缺乏能写出欢快故事的星座吧?加贺谷如果有意识地适当点缀一下,应当能起到非常不错的效果。
  下一个不那么舒服的地方就是,加贺谷没怎么考虑观众成分的多元性。作品中一大引线就是天空中南、北两个十字星座(天鹅座、南十字座),加贺谷也因此引伸出北十字和南十字两个“银河铁道”上的特写。作者原来的意思肯定是指人生意义、幸福的追求之类,这是很带有西方基督教色彩的,但至少在我们中国来说,十字架又是另外一层意思了。看到十字架特写的时候我旁边有个小男孩说了一句:“好恐怖。”我看屏幕上就一个孤零零的大十字架,与其说是人生意义之类的象征,倒不如说是坟地的象征,看过去心生一股凉气,实在很煞风景。
  全剧的结尾还有比较要命的一句话:“如果想知道更多,那就请看《银河铁道之夜》的原作吧。”嘿,感情我买了门票(虽然我这次的是送的),花了半小时时间,就看了一部“预告片”呀?我个人没看过原作,这句话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反正看了就有点儿倒胃口。
  一口气基本写到结尾,看着好像是反面的话多一点,但我实际上还是喜欢的感觉偏多。整部片子如何都成,只要能够有一个地方能让大多数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那它就算是比较成功的。我想《银河铁道之夜》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又及:后来经过查找资料才知道,《银河铁道之夜》是日本作家宫泽贤治的代表作之一,由加贺谷穰改编成动画,因此应该说加贺谷是尽量按照原作者的意思来改编的。不过我还是觉得,作为对原作的再创造,为了使得动画看起来更加流畅,对原作情节进行适当改动也是需要并且是可以理解的。

2007-Jul 26Thursday

哈利·波特:爱的教育

2007年7月26日22:46  书虫之语 评论/Comment.

  “其实这些都是假的。”这句话应该是从小孩到大人的进化(抑或说是蜕变)中一道道引人注目的“门”。我曾经相信安徒生笔下那个召唤大狗来实现愿望的烟匣是真的,在拉普兰的确有驯鹿王国和神秘的冰雪女王,拥有婉转动听歌声的夜莺…… 等等。嗯,是的,我虽然说的是曾经,但我知道—— 只要你信,这些东西的确真的存在。人类对我们生存的宇宙又了解多少呢?心中多一些美好的、值得向往的东西,总不会是件坏事。
  哈利·波特也差不多是一个方向的传奇,但有一些不同。从社会群体的反应来说,钟爱他的人为他疯狂,其他人则观望、质疑甚至攻击。我对于哈利·波特在某些现代化因素下所产生出来的侧面并不感冒,我喜爱的依然而且仅仅是那七本厚厚的记叙。进入用汉字或者(对于后来几册)英文字母整齐排列的字里行间,我便身临其境,如切身感受般追随作者的笔墨,去探索和体验书中描绘的神秘意境。我对七册《哈利·波特》的喜爱如同对其他任何一本精心制造的书籍一样来得单纯。
  不错,哈利·波特的故事事实上是基于虚构的。作者笔下那个神奇的魔法世界对某些单纯的孩子们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并引发了大人们对这本书是否适宜儿童阅读的争论。在此我无意介入这些争论。至少之至少,《哈利·波特》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而且其中的许多片段是我们生活之中经常发生或者看似相同的。比方说,最普遍意义上的,善与恶的较量以及爱的力量。作者让爱在善与恶的较量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扭转了许多看似必将失败的局面。我相信作者如此设计,并非完全是一厢情愿或者“做”情节。她希望提醒读者:爱的确有超凡的力量。
  我知道不少人兴许有可能对这句话报以撇嘴。作者借助书中一个邪恶的主角说了这样一番话:“……又是‘爱’吗?邓布利多最喜欢的解释,‘爱’,并没有阻止他坠塔身亡;‘爱’,并没有阻挡我把你的母亲像蟑螂一样杀死,波特—— 这一次看来没人足够‘爱’你到替你承受我的死咒了,……”(第七集第36章)我想,作为有头脑的、聪明的人类来说,有些东西的确是在我们想象以外的。我们不能根据一本小说来证明且下定论,但也许作者借助于哈利·波特夸张地提醒我们,有好些东西,信,就可能得到;不信,就不能得到。并非所有的东西都能以简单的物质去划分。刚才提到的那位邪恶主角便不能理解某些东西。我们常说的,“坚定信念”,但我们有多少人真正地、竭力地坚定自己的信念呢?老子提出,永生的方法不是肉体不死,而是精神长存,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心领神会呢?我想,应该不多吧,否则历史书估计薄不了……
  撇开这些高深的说教,爱,应该是存在我们周围一种最普通、平常、卑微但又高尚的精神介质了。但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会有人说:这用不着思考。我看不是这样。爱不是一种简单的、可以随意摆放的小玩偶,但看来没什么人会在、而且能在不被爱抛弃或者经受爱的分离时来体会爱的含义。爱这个字眼的准确意义不是翻翻《现代汉语词典》就能查到,而是在生活中各个不同的侧面来探究的。生活的痕迹越是深刻,我们的观测就越为全面。我想《哈利·波特》的作者借助这本小说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就是爱的一个侧面。
  不过,我也偶然听到过另一种声音,是某位人物评论《哈利·波特》:“一钱不值…… 小孩子的玩艺儿!”
  呵呵,也许他是对的。

2007-Jul 16Monday

《呐喊红宝石》:以生活态度改变人生

2007年7月16日22:47  书虫之语 评论/Comment.

  呐喊红宝石竟然是个世外桃源!我开始还以为这本书是讲一个宝物的呢—— 但现在看来又何尝不是呢?故事主人公—— 双胞胎孤儿达拉斯和佛罗里达屡遭人们白眼,慢慢变得愤世嫉俗,而居住在呐喊红宝石的莫雷夫妇在领养他们以后,用朴素、潇洒而又充满感情的生活方式,感染了这一对双胞胎孤儿,使他们感受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这难道不就是那枚珍贵的“红宝石”吗?
  老实说,莫雷夫妇的那种生活方式倒是非常值得向往的:拥有一片大大的、自然的土地,以及享受生活的情趣。他们对这一对“麻烦双胞胎”的宽容到了让我颇为吃惊的地步,但故事的发展显然又一次说明:付出爱能得到回报。撇开这些高深莫测的话题不谈,这个故事还是颇让人喜欢的:乡村生活,自助旅行,自己发明的玩意儿,捉弄坏蛋的好玩的恶作剧,等等。我最喜欢的还是莫雷夫妇的烹饪技术—— 哈,你以为是做菜做得好吃的意思吗?他们发明各式各样的菜式和小吃并取了有趣的名字,什么“欢迎回家”烤肉,“不做噩梦”冰淇淋等等,这个我倒可以尝试一下!虽然叶某人的技术—— 呃—— 上涨空间非常广阔。总之,对生活充满情趣,对他人施以爱,这便是这本书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读者的期待。

2007-Jul 11Wednesday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2007年7月11日23:24  书虫之语 评论/Comment.

  记得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就有写读书笔记一项。我还记得我写的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老实说那本书当时我读得稀里糊涂,但作业又是要交的,所以只得东拼西凑地写了一点。这大概也是我最后一次用这些“拼凑”、“吹捧”或者“投(某些)阅读者所好”地来写这类文章,在此之后我成了“无病呻吟”文字的坚决抵制者:要么干脆不写,要么就不写那些矫揉造作的文字,并为此付出了高考语文作文砸锅的代价。
  到了大学总算自由了不少,在忙碌之余读了许多书。其中好些过目即忘,但也有不少读完之后颇有感触的,然而却懒得动笔,于是也几乎忘却了。后来和X小姐谈及这些,她却觉得我还是写读书笔记较好,这样即使没读过此书的朋友,也可以“道听途说”,在书的海洋里了解一些书籍岛屿的见闻吧。
  今天要讲的是美国现代作家Kate DiCamillo的著作《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我觉得,大部分的书,从书名上很难看得出什么奥妙来,大多数情况下它也仅仅是对内容的一个概括罢了。当我拿起《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时,想法也是差不多的,封面上画了一只玩具兔子,正向放射出温暖光芒的房屋走去。玩具兔子?应该就是那些会说话、走路的形象吧—— 就是那些玩具,和人一样—— 不妨说,就是人。这大概是“又”一本这样的小说吧?
  真出乎人意料。爱德华·图雷恩—— 一只瓷兔子,并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那种形象—— 是那种会走会蹦会说话会做事的玩具。事实上,他只能倾听和思索。爱德华的经历并不能产生所谓“揭穿社会黑暗现实”之类的“深刻”意义,这本小说试图探索的是爱的意义。通过在世界各个角落上颠沛流离的生活,原本生活在优越环境下、冷若冰霜的瓷兔子懂得了什么是爱。我以为最妙的地方是—— 故事情节看起来如此地实际和合理:瓷兔子当然是不会说话和走路的(但也许他能思索);故事中的人没有绝对圣人和绝对坏蛋的分别,等等。读完这本书,我想起老朋友子聪以前说过一句富含哲理的话:“电线杆也许以另外一种生命形式存在……”盯着自己心爱的绒毛玩具,我想:也许他们真的能倾听和思考?
  故事的结局很圆满。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与他的主人阿比林分别几十年之后,瓷兔子爱德华终于又神奇般地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家。这也许是唯一不大贴近现实之处,但让世界多一份温暖有什么不好呢?

2007-Jun 14Thursday

施氏食狮史试诗

2007年6月14日22:58  书虫之语, 吟诗作赋 评论/Comment.

  某日,网上闲逛,幸遇赵元任先生名作一篇,其名《施氏食狮史》,意之于证有文只可意会不可语读也。叶某愿试杂诗以为读后感,以之自娱,是为序。
世界多奇事,
有人愿食狮。
某居广州市,
未闻狮可食。
狮肉实难食,
不知何嗜之。
嗜之便嗜之,
还誓食者十。

国人读此事,
十九伤舌齿;
老外读此事,
永不碰汉字;
狮子读此事,
立马倒地死。
死前吐五字:
竟有此狂士!

某某年月日,
叶某读此事。
兴发又一次,
誓言作此诗。
诗也不言事,
全当消遣之。
勿要我试释,
此交后来士。

  附赵先生原文: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2007-Jun 14Thursday

由Gay Bomb所想到的

2007年6月14日22:05  "十年少"仙丹, 书虫之语, 椰子笔谈 评论/Comment.

  6月14日的《参考消息》第二版有一篇转载英国卫报的文章,介绍的是新近披露的美国Gay Bomb计划。这个计划是大名鼎鼎的空军怀特实验室在1994年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提出的,要求国防部提供750万美元的资金,开发一种能把straight man变成gay的化学武器,以便在敌军中造成大范围的”homosexual behaviour”,使得敌军士气瓦解。这一计划所建议开发的化学武器还包括能使黄蜂或老鼠变得愤怒并攻击敌军士兵,以及使敌军感染严重口臭以便轻易辨别混入平民中的士兵等等。
  看了这一则报道,我笑了一路,到了宿舍还在狂笑。狂笑之余,转念一想:为什么偏偏是美国人能产生这种可怕又可笑的思想呢?
  我突然想起某位达人对我的教导:高级实验室有钱就可以建,但高水平的思想不是有钱就可以生出来的。现在这么一想,那位达人说得真有道理呀!我相信Z国也有很多高水平实验室,未来肯定会更多;但能产生这等思想的人物有多少呢?我不清楚,总之从小学到中学十二年下来,别人的思想恐怕是学得够多的了。
  人类的知识不懂就学,一般不会太迟;自己的思想,一旦丢掉,恐怕就难以捡回了。

原文:BBC News, “US military pondered love not war”, http://news.bbc.co.uk/1/hi/4174519.stm

下一页 Next Page »
 

叶夜网 © 1999-2007年 版权所有
Yeiht Wordpress © 1999-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叶儿山WordPressLaziest Gallery提供技术支持
Powered by Y234.CN, WordPress and Laziest Gallery
可以订阅评论本站内容,亦可进行XHTML检查链接样式表检查
Entries and comments RSS feeds available. W3 XHTML Check and W3 CSS Check available.